少数
保安族的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保安"系本族自称。
保安族是少数民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这几个在黄河岸边的小村。保安族这一名字的由来也是和这个地名有关,他们居住大多是平房泥屋,虽然生活不算富足,但是保安族人却很知足,日子过得也还算舒坦。
风俗习惯
保安族是我国信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保安族就全民信仰*教。*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保安族信仰的*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两个教派,属于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约在清代早期,*教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出现了“门宦”。在保安族地区主要形成了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两个门宦,都属于嘎底林耶教派。
*寺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保安族*同样也在*寺举行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宗教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举行宗教活动等。保安族*寺多为*宫殿式古典建筑,内设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房。积石山县内凡有*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都有自己本村的*寺(梅坡寺、大墩寺和甘河滩寺)。保安族不分教派、不分门宦、不分民族都在同一个*寺里做礼拜,这是保安族宗教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
保安族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受*教信仰的约束,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民族文化。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后,与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饰又有了*的变化。平时男女喜欢戴白色或青色的无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男子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色条绒长袍,这种长袍比藏族穿的长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色彩的“加边”,外束腰带,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则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饰有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