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殿试一甲第三名

探花是*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词语解释

1.看花。

唐皮日休《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陆游《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陆采《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春英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3.宋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本于唐的探花使。

宋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社会影响

“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探花孙曰恭,原拟其为一甲*,不料成祖发觉“曰恭”二字写在一起读“暴”,心中不悦。又见一人名为邢宽,便道:“孙暴不如邢宽。”遂定邢宽为一甲*,孙曰恭为一甲第三。能说孙曰恭就不如邢宽吗?又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999年)孙暨榜探花钱易,17岁曾举进士,三篇文章一挥而就,未过午即交卷,主考官厌恶他年轻气盛,他因此落选。第二年,他又应试,在礼部试名列第二,他感觉应当*,认为有人故意压制,便在《驭六马赋》中含沙射影、意在讥讽。宋真宗不喜欢钱易这种苛求于人的狂妄态度,又将他降为第三。再如宋代的秦埙,因是秦桧之孙,也被高宗从*降为第三。由此可见,谁为“探花”,是由种种偶然的因素决定的。并非都以辞赋、策论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