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方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统称为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拼音是wàngwénwènqiè。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望诊
看脸色、观舌苔。
中医认为,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望诊就是观察患者形体、面色、舌体、舌苔等等,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
按照中医“五色诊”的原理,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如果面色出现这五种情况,就可能是脏腑出了问题。
由于五脏之脉皆络于舌,所以通过舌诊也能看出脏腑的变化。
正常状态下,舌质应该是淡红色,如果发白就是气血亏虚,发红则为热盛伤阴。
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润,如果舌苔发白则为寒证;舌苔发黄属热证。
闻诊
听声音、闻气味。
闻诊是对患者发出的声音,和各种气味来推断*。
通过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呼吸、喷嚏、肠呜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至于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根据气味的不同,可以分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大多都是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大多都是虚寒证。
问诊
问生活、问症状。
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问诊要问的内容很多,明代的张景岳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因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是同样的*,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治疗方法。
所以在治疗之前,还要问清楚病人的居住内外环境、气候、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等情况。
切诊
诊脉象、按胸腹
切诊是指接触诊察,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中医认为,脉为血府,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
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果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触诊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触摸按压,尤其是胸腹部分,以分辨病症。
通过患者对按压的反应,比如疼痛、喜按、拒按等,还可以推断*的部位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