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与处暑之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2022年三伏天具体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在整个三伏天当中,*的一段时间就是中伏,不仅时间长,而且各地还有高温出现。像此前上榜为火炉城市的几个地区,*气温可能达到四十多度。但今年三伏天会不会很热还不知道,就目前而言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同时也希望今年三伏天不要太热,不然人也是非常的难受。
三伏天的习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三伏天的记载,在《史记》与《汉书》中都对伏天有过记载,例如在《汉书》中写道:“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唐人张守节也曾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天”的概念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漫长的历史发展也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习俗。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城,有这样一种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饮食习俗已经在北京城传承了数百年。
那为什么北京城会出现这样的习俗呢?这种习俗与传统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是紧密相关的。当时的*并没有蔬菜保鲜方式,伏天又正好是田地青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在如此炎热潮湿的伏天里,人们又希望能够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在吃不到太多新鲜蔬菜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伏天吃水饺、面条与烙饼的习惯。
吃这些食物不但是人们的应急之需,还有一些美好的寓意,就头伏天吃的饺子来说,饺子形状酷似元宝,而元宝又象征着福气,“福”与“伏”又是谐音,人们希望通过吃饺子获得福气,顺顺利利地度过炎热难熬的伏天。
而二伏吃面的习俗,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么既然伏天已经很热了,为何还要吃热面呢?在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炎热的五月(农历),寓意并不是太好,所以被称为“恶月”,在恶月里吃面条,是辟邪的好办法。
三伏吃饼与鸡蛋则是为了补养身体,在三伏当中,在长时间的高温天气里,能量会消耗得特别快,所以为了补养身体,就要在三伏天里吃鸡蛋与烙饼。其实除了这些食物之外,三伏天还有着其他的饮食风俗,例如在上海,人们有着头伏馄饨二伏茶的习惯,馄饨的清淡与茶叶的清香都可以满足人们在伏天的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