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门指:柴、米、油、盐、酱、醋、茶需要置办好才可以走;八不归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需要做好才可以回家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是老祖宗留下的教育之言,“七不出门”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要置办好这些才可以走。而“八不归”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要做好这八件事情,才可以回家。

在古时候,由于外出不如现在的交通方便,男子外出谋生一般出去都是三年五载才会回来。因此在出门之前,要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才可以走。男子男人在外面既要懂得这八个品行,又要严格遵守,如果不能遵守这八个品行,那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家人的表现,就没有脸面回家。

"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的是*的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老百姓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七不出门"里的"七"的意思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为了告诫人们,出门办事的时候应该先整理好家中的事情。以前出门在外的往往是当家的,就是家里的主心骨。所以也就是当家的要安排好家里,才能出门。

"八不归家"的"八"也是跟"七"一个道理。"八"指的是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用现在的成语来说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是对内。孝,也就是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做子女的本分。因为孝顺,一代一代才会传承下去。悌,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情同手足,互相帮助。

忠信礼仪是对外。忠,就是忠心,忠于*,是我们*人的*。在古代"忠"也不是仅仅忠于君王,是强调人民对家国的情怀和*。信,就是诚信。对朋友守诚信,对待事情,要"言必行,行必果。"

礼,就是礼貌,我国自古以来一向注重礼节,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吧。所以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看历史古装剧的时候,里边也有很多要行礼的片段。其实古代的礼仪要比现在多得多。比如,子女见到父母就行礼,见到君王更要行礼。礼也就是规矩。

义,就是义气。比如江湖义气,在剧中也看过此类片段。为了两个人之间的轻易,不惜*代价,违法乱纪也要救那个人,这就是仗义,有正义感。廉,就是清正廉洁。小到老百姓们不做偷鸡摸狗之事,大到官员们不受贿赂,两袖清风。也有公正廉洁的意思。耻,就是羞耻。要知道不能做些丧良心的事情,不能不知羞耻。只要心中善良,有大是大非,才能走到正道上。

不过,在民间也确实流传着一些专门避忌出行的日子,这也就是影响甚广的“杨公忌日”了,据清朝初年熊伯龙的《无何集》云:“世俗多畏杨公忌,谓不宜出行,皆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说,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顺数,值室即为杨公忌。”

按这样排列,杨公忌应当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相隔均为二十八天。这些都是禁忌出门离家的日子。

另外也有看法认为,若以阴历为准,则有几个出门应忌讳的日子,这几个凶日是:初五、十四、二十三。每个月的这三天,*不要安排重要事项,特别是出远门,因为一年中,每个月的这三天都属鬼节,鬼属阴,人属阳。所以此三日阴气很重,不利人的出行,为大事忌日。

禁忌文化,也就是文化禁忌,指的是在某个民族或宗教传统文化里禁忌的事物、行动或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