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的成因?
东平湖亦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济水由南而北 流经其中。由于黄河决溢屡注大野泽,使大野泽上游逐渐淤积,泽面从南向北推移。到五代后期,形成了环绕梁山的巨浸梁山泊,今新湖一带亦成为浩淼的湖区。北宋末到金代,黄河时而决注梁山泊,梁山泊随着黄河水补给大小而变化无常,黄河泥沙也时断时续地堆积在泊内。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复存在,在昔日广袤的湖区里,残留着几个小湖泊,其中位于今东平湖区的是安山湖。安山湖在今新湖区安民山下,明初贯安山湖开会通河,并在运河南蓄水作为运河水柜,周长八十三里有奇。明中叶后,安山湖减小,失去水柜作用,湖区大部开垦为农田,安山湖仅具其形。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初期,黄河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都淤积在张秋以上的泛滥冲积扇上,下泄入海的水较清,张秋以下河道处于冲深展宽阶段,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能够顺利地下注黄河。随着张秋以上黄河泛区开始修建南北大堤,黄河含沙量提高,黄河河道由冲刷转而淤积,河道不断淤高,致使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下泄受阻,各河河水停蓄在洼地之中,淹没了村庄、田畴,形成了新的积水区,即现在常年蓄水的东平湖老湖区。由于大部分属东平县所辖,故在民国年间便有东平湖之称,但当地居民一般称大运河以南老安山湖为南湖,以北新形成的湖区为北湖。建国前,黄河洪水经常漫滩入湖,因此常年不涸。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扒决黄河南堤,河水南注入淮,东平湖因失去黄河水源而干涸。直至1947年花园口复堵,黄河回归故道入海,东平湖重又蓄水。
东平湖有部分是自然形成的(老湖区),有部分是人工湖。东平湖水库地处山东省黄河与汶河交汇处,是举世闻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惟一遗存水域。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后,东平湖成为黄河和汶河的自然滞洪区。在1958年黄河发生大洪水期间,东平湖自然滞洪对确保黄河下游山东段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8年7月国家批准修建位山枢纽,将东平湖扩建为能控制蓄洪的反调节水库。
东平湖分老湖区与滞洪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老湖区在东北部,面积209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称的东平湖。滞洪区亦称新湖区,在东南部,面积423平方公里,大部为农耕地,是防御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西部,在东经116°2′~116°20′,北纬35°43′~36°7′之间,北起清河口门,南至金线岭围堤,西濒济梁运河和黄河大堤,东沿凤凰山、黄花园、州城、吴桃园等村镇及湖东排渗河。湖中有金山、昆山、土山、铁山等。西南距黄河三门峡枢纽585公里,东北距黄河入海口364公里。湖底西北高,东南低,最低高程36.7米。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原水库面积为632平方公里,大运河穿黄改线后,水库总面积减少5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高程44米~44.5米,容水量40亿立方米。是滞蓄黄河洪水的大型水库,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