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创作背景
在法国,被资产**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H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的资产**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