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

揭阳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是粤东古邑,揭阳因秦戌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揭阳市是潮汕地区历史较长、面积*、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市,是*玉都。

揭阳是**的华侨之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各地。揭阳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文化底蕴深厚。秦始皇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秦朝至三国,揭阳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南海郡揭阳县域包括今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汕尾市、梅州大部、福建漳州南部一带。晋朝至清朝隶属广东省潮州府,新*之后至1991年,隶属广东潮汕地区、汕头市。1991年12月,从广东省汕头市析置揭阳市。

揭阳是广东省的揭阳市。揭阳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是粤东古邑,揭阳因秦戌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揭阳市是潮汕地区历史较长、面积*、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市,是*玉都。

揭阳是**的华侨之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各地。揭阳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文化底蕴深厚。秦始皇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秦朝至三国,揭阳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南海郡揭阳县域包括今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汕尾市、梅州大部、福建漳州南部一带。晋朝至清朝隶属广东省潮州府,新*之后至1991年,隶属广东潮汕地区、汕头市。1991年12月,从广东省汕头市析置揭阳市。

历史文化

方言

揭阳市境内潮、客居民祖先来自中原汉族。因先后不同时间迁至潮汕,迁徙路线又不相同,受到各自所经地方土语的影响,形成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两种不同的语言。潮汕话和客家话均是古代中原汉语与当地越族土语互相渗透形成的方言。

旧揭阳县方言

旧揭阳县居民大部分说潮汕话,小部分说客家话,还有一些外来语言。民国以前,军政界和学校多说外江话(即北方话);民国时期,军政界及揭阳糖厂职工多说粤语;解放后,南下干部及其家属多说普通话。说潮汕话的人遍布全县二十一个区镇,约占县总人口的93%,多居住在平原地区,以榕城镇的语音为标准。说客家话的约占县总人口的6%,分布在县境西、北山区和半山区的龙尾、玉湖、新亨、埔田、锡场等区。讲粤语及普通话的人,多分布于机关、学校、工厂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约占1%。

揭阳市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州话、潮汕话、潮语,俗称“福佬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大方言区中属闽南方言区闽南语系的一个支系,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与福建的厦门、漳州话、泉州话同属一支,主要分布在揭阳平原地带和半山区。说潮汕话的人,大多数是南宋时期从福建南部迁来(客家人称之为“福佬”),人数较多,约占*总人口83.7%。潮汕方言也称“潮州话”“潮汕话”,客家人则称之为“福佬话”(一说为“河洛话”),来源于中原古汉语,是历代人口南迁而与当地土著语言结合形成的,是广东省三大方言(粤语、客语、潮语)之一。潮汕话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

在揭阳地区形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民间俗语。

客家方言,属客家方言的次方言,是揭阳市第二方言,主要分布在揭阳市西部、北部(揭西县山区10多个乡镇)和梅州市接壤处,普宁、惠来、揭东等地的半山区农村,约占*总人口14.4%。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多为明代从梅州梅县、兴宁等地迁至揭阳潮汕地区,后经过几百年的生活交往、生产交流、婚姻嫁娶,语言不断互相渗透、转化,部分说客家话的村落语言产生变化,有点潮语化,形成略异于梅州话的半山客话。

客家方言与古汉语同出一源,有许多共同之处,21个声母,75个韵母,6个声调,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丰富多彩的熟语和特殊的语法特点、特殊词汇和单音节词。此外,一些客家村庄,因与潮汕人接壤居住,往来密切,在日常交往中既说客家话,又说潮汕话,形成“三名福佬四句客”的“双语村”,为数较少,约占*总人口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