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指圆规和曲尺。
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呐喊。
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1、作品原文节选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2、对应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
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法不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扩展资料:《离娄章句上》赏析:1、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
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2、“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
正反两方面的启发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法先王”。
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3、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
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
所以,*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什么意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怎么理解?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出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01:何为“规矩”?规:尺规,画圆用的,一般称“圆规”。
矩:曲尺,画方用的,是一种直角尺、没有斜边。
规矩:都是木匠制作器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尺子,能成“方”画“圆”。
02:何为“方圆”?方:有棱有角,直线转折再连接成框状。
圆:直线弯曲对接无折叠处,有正圆、椭圆两种。
方圆:是方和圆的合称,词组“方圆”是指面积大小或区域地块。
03:为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规”和“矩”是木匠制作器物的工具。
没有直角尺,两木料接头处就无法形成*的角度,那么四块木料就不能对接无缝成“方”。
没有圆规,椭圆的不能成正圆,即使有了正方形的,也不能截图为“圆”。
固此,缺少“规矩”,无法成“方圆”,说白了就是没有尺度要求,也就没有方圆的存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该如何理解呢?01:“规矩”即要求,按一种模式定形即。
木匠有了“规矩”,做成了器物,人也一样,有了自身要求,就能循规蹈矩。
有人说:自律才能宽以待人,不自律的人,赢不了别人的尊重,自己也成不了气候。
这就是说,自己对自己都无所谓,还能要求别人做到*,事实上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02:“规矩”即分寸,掌握好尺度做人。
人生一世,说话办事要有理有据,不必无理取闹,丢失了人格。
逢人说话不轻狂,办事认真不滑头。
做人做事,要讲诚信,重实干。
该说的说,该做的做,不是本人范围内的事项,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但*能越级代办。
拿捏好分寸,既不得罪人,也能把事情搞得圆满。
03:“规矩”即秩序,实行制度化管理。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其他社会团体也一样。
比如一个企业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企业无秩序,不仅生产不出优质产品,同时,因职工思想涣散,不能高度统一,渐而劣次产品会层出不休。
鉴于此,约法三章,按部就班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才是企业管理升级的不二法门。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格言警句。
木匠用“规矩”成“方圆”,我们没一个人也必须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谢谢系统邀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实际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传下来的,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要求当政者的要实施仁政。
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后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成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就是说,那些能工巧匠们,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才会不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