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这个节日的名称来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九”被视为阳数,因此“九九”重阳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和传说。

一种说法是,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丰收祭天活动。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古人会祭天帝和祭祖,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德。这种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另一种说法是,重阳节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有关。大火(心宿二)作为季节星宿标志,在九月隐退,标志着冬季的到来。因此,人们在此时举行祭祀仪式,以送行大火。

还有传说提到,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环境的青年,为了学习仙术除掉瘟魔,经过努力终于成功。他在重阳节这天回到村里,教给村民使用茱萸叶和菊花酒来驱除瘟魔。从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敬老、祭祖等。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