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拼音:dìniútnqí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汉代牟融撰写的《理惑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子“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人们对他说:”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
寓意
该成语典故原是嘲讽牛听不懂高雅的《清角》琴曲,只能听那些“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公明仪将高雅的乐曲演奏给一头牛来听,属于没有看准对象,实在是“乱弹琴”。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了解“听众”的时候就弹琴,难免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场面。
该成语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说话也要看对象,对方听不懂,等于白费口舌。在交谈时,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见,选择不同的话题,唯有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交谈的目的和*。如果离开这个基点,即使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有道理,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如风过耳。
对牛弹琴造句
1.对牛弹琴不算真本事,对牛谈情才算能耐!
2.对牛弹琴,不如对羊弹,因为他不会有牛脾气。
3.对牛弹琴,不是说明牛笨,而是弹琴的人没脑子。
4.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对牛弹琴。
5.去对那群孩子说相对论,有如对牛弹琴,徒费口舌。
6.李老师开导了他半天,他仍然没有反应,真是对牛弹琴!
7.放长假的前*,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都是对牛弹琴,同学们的心思早就放在了玩上了。
8.我白花了一下午时间跟他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9.你这话诚然有理,但待我回去向他们转述,可得对牛弹琴了。
10.我实在气不过,所以明知是对牛弹琴,白费唇舌,我还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