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画中有卖西瓜、买新酒、送木炭、打团扇的情景。还有光着身子、露着膀子的大人、小孩及戴着竹篱、草帽的市民与劳动者。由此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秋季。 据《宋会要辑稿》,当时汴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136坊,第一坊名“清明坊”。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清明上河图的名字来自《后汉书·班彪传》,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